第一百二十二章 苏博士(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二十二章 苏博士

李思明很有时间观念,但是时间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李思明逼着剪辑师没日没夜地完成了最后的剪辑工作,约翰巴里的配乐最后录制工作才刚刚开始,那整整20章节的配乐,如巨人的吟唱,虽然音调始终不高,但依然让人感到气势不凡。舒缓升起的蓝色爵士迷离感性的大量弦乐悲壮豪情的管乐都在约翰巴里的精心调配下显示得流畅惬意浑然天成。那是一种柔美与刚性的碰撞,典雅与不羁的颠覆,听觉与思维的考验。

配乐在结构上也极为复杂,主要有3大主题旋律the john dunbar thee约翰邓巴主题tt捕猎野牛所带来的追杀捕猎,万牛奔腾的壮观场面令人血脉贲张;别出心裁地用口琴演奏的the john dunbar thee约翰邓巴主题描绘出空旷的草原上,主人公寂寥的身影。这部极具艺术性的作品将注定成为约翰巴里傲视影史的经典名作。

不过最后的录制工作还需要一流的乐队和最好的录音部门来配合,李思明只能瞪着眼干着急。皇帝不急太监急,李思明很无奈但却没有办法,只能一天打三次电话催促巴里加快速度,巴里不胜其烦,将所有的电话线全拨了,世界才安静下来。

就在巴里加紧工作的时候,李思明来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他在希望在回国之前再看看他关注的那群中国留学生。

加大的校内风景很不错,绿叶成荫,那些很有年头的建筑也是风格别致,张扬着传统与个性,继承与传承,人文气息当然十分浓厚。没有围墙,这大概是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吧。ucla拥有全球所有大学中最大的电影和电视档案库,仅次于国会图书馆,李思明猜想会不会有自己的作品在内校园里,有几栋造型比较古老而且看上去较阴森的建筑物,老是被学电影的学生借来拍恐怖片,这所大学又靠近好莱坞,这大概就是许多导演愿意在这里取景的原因了,只不过不是全用来拍恐怖片而已。

李思明漫步在美景优美的校园之中,饶有兴趣地打量着四处,四下里人来人往,或坐或躺,甚至有人在草地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离开校园已经好几年了,但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很惬意很舒适,名利场上的日子毕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李思明穿着极为休闲,戴着鸭舌帽和一副大墨镜,将自己很好的掩藏在帽檐之下。李思明不仅是一个名人,而且是一个大名人,李思明用他的电影和个人魅力征服了所有爱看电影的人。自从在奥斯卡第一次亮相之后,他就很少有机会这样随意的在外面行走了,这也许就是成功的代价。别人如果能像李思明这样成功,高兴还来不及呢,但李思明却不这么想,他明白了那些明星在负面新闻压力之下,为何会发出想当个普通人的感慨这在别人看来是那么的虚伪。

闷声发大财,果然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李思明在心里感叹道。如果能够,他宁愿能像个普通人那样走进任何一个自己满意的咖啡厅去喝一杯;他也宁愿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能够坐在街边公园的长椅上享受黄昏时的安宁;他更宁愿将来他能陪着老婆漫无目的地逛街购物。

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对记者们那么不感兴趣的原因了,因为他本能地不愿让自己出现在公众的面前。

不过,他在加大校园里亮了相,有眼力很不错的学生认了出来。

伙计,你跟着我干嘛李思明猛得停下来,转身对着一直尾随自己的某男生道。

不是,我只是想确认一下你的身份男生被李思明这一停,给弄得差点撞上了,你好像是某个名人

身份我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大男人。美女们都在前面鲍威尔图书馆前的那个草地上晒太阳做日光浴呢,而且都穿着比基尼李思明笑着道,相当性感

不会吧男生不相信。

你去看看就知道,看上去好像是什么选美比赛,你不去别后悔了李思明道。

美国人有这么开放

你不是美国人

我是叙利亚留学生

哦那在你的祖国,真主一定没有让你有机会大饱眼福,快去看看吧李思明宽大的墨镜遮掩不住他嘴角的笑意。

这位阿拉伯兄弟屁颠屁颠地跑了,可是跑到了地方,一看傻眼了,原来是一帮老太太在开派对。

李思明早就跟老叶陈剑两约好,在校园内的一个咖啡厅里见面。甩开那位真主的子民,李思明拐过几道弯,按照指示牌,走进了那家咖啡厅。刚进去,李思明就看到老叶老远地向他招手。

老叶,小陈,好久不见,想死我了李思明一见面就很肉麻。老叶苦笑不已,指着身边的一位李思明不认识的中国人对李思明道:

李老师,这位是苏成功博士,安徽人,是it的副教授,正好这两天在我校访问,是个大才老叶介绍道。

你好李思明一听老叶介绍,两眼放光,很高兴认识你嗯,名字也很不错如果能天天见到你,念着你的名字,讨个吉利,那就更不错了

李导演,我对你是久仰了苏成功被李思明的开场白给逗笑了,美国人可以不知道我们中国的领袖是谁,但不会不知道好莱坞有一个中国大导演

苏博士戴着一副颇有年头的眼镜,脸上刮得挺干净,坐在那里很安静,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只是这眉头总是紧锁,仿佛一直在思考着难解的学术问题。这是一张学者的脸。李思明对他的第一印象很不错,如果这位一见面就嚷着要跟李思明合影什么的,那就会在李思明心目中大打折扣。

这位苏成功的经历很不简单,他是54年出生,比李思明大三岁。17岁的他进入老家当地的一个小镇的电信所当话务员。在这短短两年多的话务员生涯中,他以自己的执着和勤奋,凭着兴趣,自学了高中课程,并研读了电话机交换机原理以及无线电广播等书籍,逐步了解了广播电视无线电等知识,熟练掌握了修电话机装收音机的技术。正是文革中73年短暂地恢复高考的机会,让他考上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78年他又是第一批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只不过他去的是德国。78年派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电子系进修,然后在该系攻读硕士,81年至83年在德国弗朗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研究,从事以砷化镓工艺为主的ic设计。

你是说德国的微电子之父bosch先生是你的导师李思明十分惊奇,心里却在想如何抓住这条大鱼。

是的,我很幸运,大概是老师认为我不是太差,咱们中国人在智商上不比外国人差,我们还勤奋一些,让我成了他第一个中国博士生苏成功说得很平静,但却有些自豪。武侠的高手讲究出身名门正派,现实中的军人以出身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而自豪,政客以参与重大历史事件而闻名,学者也一样,他们以师从某位大师级的人物,而感到骄傲。

我听说,弗朗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有一条比较小的工艺线,ic设计的整个流程即从设计到最终实现再到测试都可以完成,你在那里应该很有收获了

你怎么知道工艺是我原有知识结构中比较缺乏的部分,在南京工学院,我学的是系统这部分,自学了一些工具方面的知识,当时spice在国内还没有引进,我主要是根据文献对spice功能的描述,自己编写程序。而在德国,我正好了解了工艺这部分内容。这种了解不是一般的从书本上了解,而是直接看到他们的工艺线工作流程以及最基本的设备。

对,ic设计是一门包括面很广的技术和学科,概括地讲,它涉及到系统电路工艺工具等四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学习ic设计,要求具备十分广泛的知识面,既要懂系统懂电路,又要懂工艺懂工具。李思明侃侃而谈,在国外接触面更大一些,而且条件也不错,看来你是学有所成了

还行,去年的时候我就来到it,那里的条件更好一些,接触了一些大的半导体公司,也做了不少项目,总得来说受益非浅。我听老叶说,你曾经是北大电子学的教授,真是令人不敢相信。因为你现在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大导演,而且你当年是那么年轻,如果你不是天才,那就是北大疯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