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契机出现(2 / 2)

加入书签

另外,河北还有本地的军阀势力,拥兵自重,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河北三王,赵繆王、广阳王以及真定王。

河北三王都是刘姓的王公贵族,赵繆王势力现由刘林为主,广阳王势力以刘接为主,真定王势力以刘扬为主。更始朝廷想要收服河北三王,没那么容易,人家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势力,组建起来的兵马,又为何要白白让给你?更始朝廷要想收服河北的起义军,那更难,数百

万之众的起义军,大多都是亡命之徒,人家起来造反,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又哪会乖乖归顺你更始朝廷?

河北地区,既重要,又难以收服,所以,更始朝廷这边急需一位能人,去往河北,进行招抚。

刘赐和刘信提出的人选是刘秀,不过立刻遭到朱鲔和李轶的强烈反对。河北太重要,距离朝廷也太远了,放刘秀去那么远又那么重要的地方,无异于放虎归山。

朱鲔和李轶都是害死刘縯的元凶之一,他俩都不愿给刘秀一丝一毫东山再起的机会。

给刘秀封侯,让他做司隶校尉,在洛阳这里盖盖房子,他俩都没什么反对意见,毕竟是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哪怕刘秀再有能耐,他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可是现在刘赐、刘信叔侄提出让刘秀去河北招抚,朱鲔和李轶立刻就不干了,在他二人看来,绝不能给刘秀这样的机会。

若是以前,绿林系不让刘玄去做的事,刘玄断然不敢拧着干,肯定要听绿林系的指挥。但是现在,今时不同往日,刘玄对绿林系也没有以前那么忌惮。

首先王莽死了,他已经成为天下公认的大汉天子,其次,刘信剿灭刘圣,让刘玄的手里掌握了一部分兵权,这无疑是大大增长了刘玄的底气。

本来,他也不认为让刘秀去河北招抚是个好主意,但朱鲔站出来反对,却无形中激起了刘玄的叛逆心理。

刘玄当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只是说要再考虑考虑。但过后,他立刻把曹竟和曹诩父子俩找来,密商此事。

自从曹诩让刘玄拿到了颍川军的兵权之后,刘玄对曹诩,那叫一个宠信,完全是言听计从。可刘玄不知道的是,曹诩背后的人其实就是刘秀。

现在曹诩已经明白刘玄的心思,就是一门心思的想弄死刘秀。现在听刘玄提起安抚河北的事,他不动声色地问道:“陛下,河北的局势复不复杂?”

刘玄正色说道:“当然复杂。”

“朝廷派人前去安抚,能否在河北有所作为?”

刘玄想了想,轻叹了口气,摇头说道:“难啊!”

河北地区,遍地的起义军、造反军,还有地方割据的大势力,想安抚他们,谈何容易?

曹诩说道:“所以,无论是谁,去往河北安抚,都是羊入虎口,九死一生。”

说到这里,他就不再往下说了。但话里的意思已经很直白了,陛下不是一心想着弄死刘秀吗,让刘秀去河北安抚,就是个绝佳的机会。

以后不用陛下亲自动手,落下个骂名,刘秀去了河北,自然会有人置他于死地。

刘玄听后,颇感茅舍顿开,对啊,自己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理由对刘秀下手,那么借用他人之手,弄死刘秀,就和自己没有一点干系了。

对于曹诩的这番话,刘玄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可是刘玄没有想过,曹诩能想到的问题,难道朱鲔和李轶会想不到吗?既然明知道刘秀去河北是九死一生,他二人为何还要站出来强烈反对?

皆因朱鲔和李轶太了解刘秀这个人的能力了,对于旁人而言或许是九死一生的事,但对刘秀来说,可是未必。

把刘秀放到河北那么远的地方,以后朝廷再难管到他的头上,一旦真让刘秀在河北发展壮大起来,对朝廷的威胁将难以估量。

朱鲔和李轶对刘秀的忌惮太深,相对而言,刘玄对刘秀更多的是妒忌。

自己明明是天子,刘秀只是个臣子,可刘秀却能迎娶天下第一美女的阴丽华,刘秀无论去到那里,都能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反而把自己这个天子比了下去。

倘若再把刘秀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刘玄觉得自己都快疯了。

思前想后,刘玄最终还是采纳了刘赐和刘信的进谏,决定让刘秀去往河北招抚,同时他还装模作样的给刘秀封了个官,行大司马事。所谓的行大司马事,并不是真的把刘秀封为大司马,而是在有限的区域内,给了刘秀大司马的职权。意思是,他在河北地区,可以拥有大司马的职权,对河北当地郡县的

兵马,有调动权。

这个头衔,完全就是个虚名,河北的郡县,要么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要么是河北三王的掌控之中,谁又会听从刘秀的调动?

不过刘玄的圣旨一下,若非刘秀自制力惊人,恐怕要当场喜极而泣。

脱离更始朝廷,脱离刘玄的控制,这个机会,他等的实在是太久太久了,久到他自己都快要变得麻木。

去河北招抚,的确很危险,随时可能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但同时,这也是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机会。

刘秀的东山再起,皇图霸业,在此时,才算是真正开始。(本卷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