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皇上赐婚(2 / 2)

加入书签

崇祯皇帝脸上泛起了满意的笑容。他大笑道:“温卿之意,甚合我心,就如卿之见拟旨,封土赐婚,厚加金银赏赐,让那李啸,永为我大明之忠诚良将。”

“微臣谨遵圣意。”

至于山东巡抚李懋芳与指挥佥事刘泽清等人的内斗纠葛,在收复山东这样的重大胜利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了。崇祯只是派人诉责了一顿他们前期败军失地之过,却也没有对他们作出实质性的处罚,两人继续担任原职不提。

七天后,正在雄唐卫中,亲自对那从流寇改变为预备役辅兵的5000军兵进行训话的李啸,收到了宣礼太监带来的皇帝圣旨。

狮子峰的议事大厅中,早已洒扫完毕铺了红毯,李啸率一众幕僚将领,跪地听太监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惟时艰节现,板荡识忠。崇祯六年以来,流寇狂逞,攻州克县,涂炭生灵,以致山东危急,局势几颓。幸有雄唐卫指挥使李啸,驰驱王事,扶危戡乱,牢护兖州,得保皇族。朕闻奏报,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忠直大义,为王先驱,实朝廷之砥柱,国家之干城也。此等大功,讵可泯其绩而不嘉之以为宠命乎?兹特封李啸为世镇雄唐卫指挥使之职,世代效忠,万世不替。另赏黄金1万两,纹银15万两,绸缎8000千匹,以慰其功。所部从征将士,俱谕兵部从优叙议。朕再赐婚泰兴王之女,郡主朱徽姵嫁于李啸,择日成婚,永为姻亲,以为荣宠,自此君臣永洽,合为一家。望李啸戒骄毋矜,另加丕绩,克尽职守,戮力中兴。钦哉!。。。。。”

宣礼太监念完这段长长的圣旨,口干舌燥地咽了口唾沫,然后笑着对李啸说道:“李指挥使,还不速速接旨谢恩?”

“臣李啸接旨,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啸一脸恭敬之色地领旨谢恩,随着将一盘300两的雪花纹银送于宣礼太监,太监顿时一脸笑得稀烂,略作推辞,便顺势收下了。

宣礼太监走后,李啸立刻被欢呼的部下所包围。

“哈哈,这下咱们李大人娶了郡主,成了皇亲国戚了,那咱们岂不是天子亲军。”张行猛一脸笑得灿烂如花。

“那可不,哼哼,若不李大人出了死力守住了兖州,山东局势早就不可收拾了,封李大人世镇卫所,我还觉得不够意思呢。”雷傲急急插言。

“李大人,这下咱们在山东可就威风了,那刘泽清等小人,再借他一万个胆,也不敢对李大人暗作手脚。”上官云杰同样满脸喜色。

看到周围一众亲密将领的欢喜模样,心下最感慨的,还是表面故作平静的李啸。

他内心之中,激动得有如打鼓一般。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弱智墩卒,现在成了皇帝钦命的世袭卫指挥使,并有皇帝赐婚迎娶郡主,21岁的李啸,终于彻底完成了一个吊丝的逆袭。

不过最让李啸开心的,还是因为,现在皇帝又是封他世镇雄唐卫,又是亲自赐婚,将郡主朱徽姵嫁给他,无疑是在表明,皇帝对他已打消了疑虑,而在全力拉拢他。这样一来,李啸将来的行事,处处处掣的情况会减少很多,很多事情,等自已实力到了,就可以甩开膀子去干吧。

李啸随后,带着一众护骑,回到小李庄,向母亲禀报了这个消息。

让李啸心忧的是,出现在自已面前的母亲吴氏,颇为干枯憔悴。据妹妹叶小萍说,母亲身体自去年冬天开始,就越来越不好了。现在时常头晕乏力,饮食也大不如前。

李啸双眼之中,顿是满含热泪。

虽说自已的灵魂是穿越而来,与面前这个瘦小干枯的妇人没什么关系,但这具躯体,却与吴氏血肉相联。而且,这个温和善良的妇人,对自已确是真诚关爱,舔犊情深。自已一直在雄唐卫忙碌,却甚少回家照看母亲,想来惭愧。

李啸在母亲面前跪下,颤声道:“娘,儿子不孝,没能照顾好你老人家。”

母亲连忙将他扶起,她干枯的手在李啸英俊的脸庞上摩硰,仿佛要把儿子仔细端详个够一般。随后,满是皱纹的脸上,两行浊泪悄然而下。

“啸儿,娘没事,有你妹妹照顾得很好,你在外面忙事,倒是自已要多加保重。”母亲的声音,满是慈爱。

李啸忍住眼泪笑道:“儿子现在雄唐卫一切都好,母亲您就放心吧。”

说完,他扶吴氏坐下,然后将皇上赐婚之事向母亲禀报。

吴氏的老脸霎时苍白,满脸不可思议的惊讶之情。

旁边的妹妹叶小萍,嘴巴也张成了o型,仿佛听说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传说一般。

“我儿,你,你是说,那鲁王竟欲将那位郡主许配给你,还是,还是皇上赐婚。”吴氏不相信自已的耳朵,颤声又问道。

李啸点点头,禀报母亲此事已是确凿。

旁边的妹妹叶小萍欢笑起来:“哈哈,我哥好大本事,竟能娶个郡主回来,这下我家可成了皇亲国戚啦,我这个妹子都跟着沾光呢。”

听了叶小萍这般说,吴氏却忍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要是你爹还在世,见到啸儿竟有这般出息,能迎娶郡主为妻,该是多么欢喜啊。”吴氏哽咽地说道。

李啸顿时也是双眼发红,他安慰母亲道:“母亲莫哭,儿子会给我们李家重振门楣的。儿子会尽早择定吉日,迎娶郡主回家,让母亲好好高兴高兴。”

一旁的妹妹叶小萍笑了起来:“好呀,好呀,哥嫂你们早点结婚,妹妹我还急着给你们带宝宝呢。”

李啸与吴氏闻言,皆不觉欢笑起来,小屋之中,满是快活欢乐的气氛。(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