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章 拆台(2 / 2)

加入书签

看向宋雪,刘含烟说:”雪雪,这是你的事情,你自己拿主意吧。”

“没有问题,这条件我答应了,不过这砚台可得借我半年,半年之后我给你两幅画,我保证是精心之作。”

方明张大了嘴,他这才知道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自己才会狮子大开口,宋雪也会。

刘含烟看了一下方明,又看了一下宋雪,脸上的笑意越来越多,心想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你如果不同意的话,那刘含烟刚才答应帮你找一个有份量的人来的事情肯定是黄了。”

刘含烟点了点头,说:“方明,如果是别的事情她可能做不到,但如果是这样的事情她还真的做得到。”

“好吧。”

方明点了点头,说:“都这样了,我还能说不同意的么?”

宋雪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说:“成交。”

从自己随身的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袋子,轻轻地放在了台面上,宋雪此时已经恢复了书卷气,轻声细语地说:“前段时间我出去旅游,无意之中看到一个地摊上卖这种纸,虽然价钱有一点贵,但是我看质量还不错,所以就买了下来,但是我不是鉴定的专家,对这个可说不准,含烟说你是鉴定的高手,所以我就拿来给你看一下。”

“好,我看看。”

方明轻轻地打开宋雪放在桌面上的小袋子——这是用纸做的,颜色浅蓝之中夹着粉色,而且一拿出来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一看就知道是女孩子用的东西。

打开之后抽出来一看,发现是一张不大的纸,也就巴掌大小,边缘虽然整齐但还是看得出来裁下来的。

“从一整张纸上裁下来的?”

方明轻轻地捏起来,放在眼前看了一下,余光却是看向了自己右手的手背,发现貔貅只是淡淡地浮现出来,并不是很清晰,心里顿时有数了。

“嗯,是的,我买回来的纸一共有三刀,这是其中的张中裁下来的。”

在中国的传统之中制纸不是用机器的,也没有专门的裁纸机,一般来说就是手抄纸,常见的纸如宣纸、毛边纸等等,都是一百张叠在一起,大约是100张,折为三到四折,就成了一叠,这样的纸就是一刀,十叠就会装在一起。当然,这是从数量上来说的,真正的“刀”的叫法是与裁纸有关的。

古时裁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刀,双把,可以一次裁四到五刀的纸,有专门的裁纸案,大约高35厘米,就像是一张床一般大,把纸整理好之后就可以沿着设计出来的格子裁下去。另外一种也就是比较常见的是用弯刀,一把长刀打制出220度左右的弧度,只有一个刀把,把纸叠好之后就把弯刀伸进去,一手按住折痕,另外一只手就拉动着刀来裁纸。对于一般强壮的人来说一次极限也就是裁100张左右的纸,所以慢慢地就把100张的纸称之为“一刀”了。

宋雪买到的纸如果都是这个质量,而且有三刀,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了。

“很好!我敢肯定的是你一定捡漏了,这纸的质量相当的不错。”

借着异能,方明根本不用仔细看就知道这纸是好东西了。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大约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纸张,那个时候的纸主要是用麻类植物的纤维制作,比如说就说“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不管是用什么样子原材料,方法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先把纤维比较柔韧的植物用来煮,然后捣烂,再加上一些东西和成粘液状,再均匀地“铺”在漉筐之中,结成薄膜之后等干到一定的程度就用重物来进行压制,最后就会制作出来纸来。

当然,这是传统的手工制纸,现在就早就用机器来进行了。

纸张出现之后,主要用于画,而在这方面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宣纸了。宣纸的出现有一个传说,那就是是造纸术的“祖师爷”蔡伦的弟子孔丹一直想制作出一种特别白的纸来替蔡伦画像和修谱,但是尝试了很多办法之后都没有办法成功。有一会他无意间在山里的看到倒在地上的檀树长时间被水浸泡之后形成白色的碎片,于是就用檀树皮用为原料,多次尝试之后终于制作出洁白如玉一般的宣纸来,当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样的纸的集散地主要是在宣成一带,才有了这样的名称。不管名字是怎么样来的,不可否认的是它出现之后迅速成为了书画家们喜欢使用的一种纸张。

比如说唐代的书画评论家张彦远在他所写的中就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宣纸之所以如此受人欢迎是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书画家借着它极为过人的纸质,通过控制墨的深浅浓淡,就可以写出层次分明的、润墨性较强的书画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特点;另外一个原因却是很实在的,那就是宣纸的特点是很少有虫蛀,能够长时间保存,所以又被称之为“千年寿纸”的说法。事实上现在能够保存下来的几百年甚至是更早时期的书画之类,绝大部分都是用宣纸写或者是画的。

由此就可见宣纸的大名鼎鼎了,宋雪拿来的这正是宣纸而且是极品的宣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