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灭世武器(1 / 1)

加入书签

艾泽洛亚位面上的所有势力,全部加入到战争中后。

无神联盟很快摆脱了被动防御状态,开始能跟光明教廷有来有回。

尤其是第九代浮空战舰研制成功后,这一代的浮空战舰防御力强悍,主炮威力极其恐怖,即便在“最终人形兵器”的军团面前,也能打出很好看的交换比。

战场之上,无神联盟又占据了些许的优势,开始了局部的反攻。

胜利的天平,似乎要倾向无神联盟了。

但光明教廷的动作非常快,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推出了第三代“最终人形兵器”。

而第三代的“最终人形兵器”,称之为“灭世武器”都不为过。

因为第三代“最终人形兵器”,高度超过60米,拿了43米的重剑,总重量接近500吨,至于其能源系统,是一亿信徒进行祈祷时,产生的庞大“信仰之力”,从而具备极强的破坏力。

试问1亿人集合到一台装置中的精神之力,究竟是何等的恐怖?

甚至一台第三代最终兵器,只需挥舞几剑,便能毁灭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小国。

这比采取魔力驱动的第九代浮空战舰,还要强大的多。

不仅破坏力大,第三代的最终兵器,还能保持“永远战斗”的状态……这是任何浮空战舰都比不了的。

所以第三代最终兵器一出来,无神联盟刚获得的那点优势,立刻化为了泡影。

又开始节节后退,丧失数十万个国家。

光明教廷一方,为了彻底摧毁无神联盟的战争潜力,采取的是彻底毁灭的“焦土”策略。

教廷高层让第三代最终兵器,不停挥舞手中的“灭世之剑”,每剑下去,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草木生灵,都将被摧毁殆尽,一片白光中,化作无数的尘土与黄沙。

河流全部蒸发。

森林被焚毁殆尽。

一切生物尽数死去。

只留下寸草不生的绵延沙漠。

脚下的广阔土地,至少在百年内难以播种。

肥沃的田地,变成了难以耕种的贫瘠之地。

不错。

光明教廷的高层,打算通过破坏环境的方式,毁灭无神联盟中的一切,赢得这场战争。

且光明教廷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最终兵器在摧毁数十万个国家之后,无神联盟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与混乱,派出大量浮空战舰,疯狂阻击最终兵器。

但……

没有什么效果。

第三代最终兵器实在太过强大,即便是法圣的强者,都无法将其击败。

于是第一次危急发生了。

具有毁灭环境能力的“第三代最终兵器”,成为了制造这场危急的源头。

那么这场危急最后是如何解决的呢?

法神。

只能请出法神,才能摧毁教廷的“最终兵器”。

故而八名法神级强者出手了,其中精灵法神2位、兽人法神1位、人族法神5位……各大种族的“保护神”们出场了。

作为除创世神外,艾泽洛亚位面最强大力量的代表,区区“第三代最终兵器”,法神们还是对付了的,基本是三五招就摧毁一台最终兵器,大概一年多的时间,八位法神便摧毁了800台第三代最终兵器。

但……

最终兵器被摧毁的再多,损坏的不过是一位强大英灵,以及一台金属装置而已,作为最终兵器的力量源头――光明教廷的广大信徒,如果不把这些信徒全部消灭,最终兵器永远杀之不尽。

法神的数量却稀少有限。

怎么办?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克制光明教廷的最终兵器?

这个问题周鸣想了很长时间,最终用先进的科技,解决了这个问题。

制造出了可有效克制“最终兵器”的超强兵器――无人军团。

其实确切地说,无人军团不是一件单独的武器,而是一整套的军事体系。

包括无人机甲、无人浮空战舰、先进机器人等等武器的综合……特点都是通过远程网络控制,实现前线战场中,参加战斗,不需要有血有肉的士兵操控。

还有第十代的无人浮空战舰,也能在不需要一名魔法师的操控下,主炮打出的威力,足够摧毁一台最终兵器……至于无人浮空战舰的能源供应,除了小型核反应堆,还有上百万的人,通过无线网传输的方式,将庞大的魔力,传送汇聚至无人浮空战舰中……无需再配备一名魔法师。

无线网传输魔力?

这是怎么回事?

不错。

周鸣与众科学家,又发现了魔力的一个特性,发现魔力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能量波,魔力可以以一定的频率,向外发射出去。

如果其他人或物体,接收到了这股波,一旦成功连接上,便能利用的了这股力量。

这就如同ifi魔力……功能上几乎一样。

故而无人军团大批量服役后,无神联盟,成功遏制住了最终兵器的进攻,又占据了些许的优势。

甚至凭借恐怖的无人军团的数量,无神联盟又开始了局部反攻。

但教廷会看着长期被压着打的无神联盟,重新今日反攻节奏么?

当然不会。

教廷马又马上放出了两个恐怖大招。

一个是更强大的第四代最终人形兵器,研制成功,其负责能量供应的信徒为十亿人,故而在理论上,“第四代最终兵器”的战斗力,是第三代的十倍。

破坏力也更加巨大!

甚至连法神都不一定是第四代最终兵器的对手。

二个,通过庞大的献祭仪式,光明之神的分身下来了,降临到了艾泽洛亚位面,附身于一名红衣主教身上,接管了光明教廷的一切事务。

为了彻底掌控占领这个位面,至高光明之神的分身,居然亲自下场了。

这自然酿成了后两次的巨大危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