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章:服!(2 / 2)

加入书签

对于“八股文”,朱标想了解更多,知道其利弊。作为太子,他是朱元璋的继承人,这些事情他必须了解。

只是,朱元璋让他何时回去,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回不去了……

“此事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急,一步步来。”

王宇胸有成竹,说道:“不将“八股文”作为作答唯一标准,是一个尝试。让各部,制定一份符合各部实际情况的考卷,也是一种尝试。

十年,二十年……寒窗苦读虽然苦。但,会读书,并不代表会治理国家。华夏帝国现在需要的是实干的,能做事的人才。”

如今,八股文的弊端已经很突出。

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而有些读书人亦对人情世事缺乏了解,一旦为官,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应付民间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政治难上轨道。

如此的“人才”,要之何用?

当然,八股文带来的弊端只是外在的,真正影响思想和科学的还是科举出题内容的限制,以及读书人学识的局限。

一辈子读来读去,就只是“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也从里面出题。

知道是知道,但王宇也不能操之过急。

王宇说着,看向王永吉,问道:“王永吉,此事,你如何看?”

少敏而好学,善于思考的王永吉可是二十五岁时便中了进士,很有发言权。

如今,也才四十出头。

王永吉起身行礼道:“大明王,臣虽参加科考,侥幸中进士,但也知曾经大明科举之法,已有不少弊端。

即使中进士,也需到地方历练,增长经历,才能明白如何为官,如何为百姓做事。

科举,是时候尝试做出一些改变了。”

对于王宇在科举制度上做出的变化,不是王永吉现在最在意的。

他更在意的是短头发的大明王王宇本人,以及张良,诸葛亮,朱标,朱棣,孙尚香……等人。

因为,数日前吴三桂在得到王宇首肯后,把他知道的关于王宇等人的大部分事情告诉了王永吉。

大明王王宇,来自未来世界,可在过去的时代自由来去?

张良,诸葛亮,孙尚香,朱标,朱棣等人都是历史上的人物?

……

王永吉这些日子一直在被这些天方夜谭的事情所困惑,想弄清楚真相!

今日,来到大明王王宇的住处,看到许多从未见过的东西,让他信了大半!

世上居然存在这种事情!

难以置信!

难怪吴三桂会投靠!

这些人,谁与之为敌,都不会有好下场吧?

王永吉很庆幸,自己当初信了吴三桂,选择投靠过来。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