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 撼动(2 / 2)

加入书签

“两位老师如果对未来有所疑虑,可以翻翻这两份材料。”张逸夫其实这次也冒了个险,选择了相信他们的为人,“我知道两位绝不可能向外透露,如果依然对出山没有兴趣,可以将这些自行销毁。”

二人也都知道,张逸夫手里出来的东西,从来都是价值连城的,接过材料,对视一番后,陈延睿开口道:“这东西,都是你研究的成果,我们就不带回去了,在此看过之后,就还给你。”

“嗯,延睿说的在理。”常思平也跟着点了点头,他的身份地位,最要的就是脸,省煤器技术外流的事情已经让他颜面失尽,如今再看张逸夫的看家宝贝,必然不能出屋,当面交回,以表人品。当然,看都不看是最没有争议的了,但对两位教授来说,怎么可能不渴望翻开手上的材料。

就此,二人各自低头翻看起来,神色不一,但精神上都是绝对的高度集中。

常江坐在张逸夫旁边,也不多话,他必然也是好奇的,但出身学术家庭的他知道,别人不请你看,你就不要看,连瞥一眼都是大逆不道。

张逸夫提供的材料中,三分技术概念,七分未来展望,过于冗余细致的技术内容太占篇幅,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让二位充分领会,更有泄露出去的高风险,因此上面关于技术,只是点到为止,张逸夫之前想了很久,怎样能在最短的篇幅内,泄露出的实质性内容最少,同时又能达到最大的震撼力。

这种时候,没人会沉心下来去理解文字叙述,拿出笔来验算公式,必须用一个最直观的东西从视觉上冲击到他们。

答案只能是一个了——图。

当二人翻开那一页,将整张图展开的时候,一直维持的谨慎情绪终于崩溃,同时发出了惊讶的低吟。

一张全国范围的大电网图就此和盘托出,当然,那是二十年后的。

全国电网互联,数以亿计的电能交换,华北、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南方,这些不再是各自为战的小区域,他们通过一个个枢纽变电站,通过上千公里的特高压输电线路连为一体,在96o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电能传播到了每一个角落。

这不仅是一张概念性的系统图,同时也注明了核心枢纽变电站、超大规模发电厂的所在,甚至标出了几个风电基地,几条东西纵横南北交错的主干网架参数也在其中完全标出。

陈延睿恍惚想起了一年前的那次工作分配会,当时看到张逸夫的卷子时,自己完全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个人主观的妄想,再看今日,一年的时间,这位妄想症患者已经主导了这许多事,他口中所述的那个明天与未来,恍惚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同时这样图,也并不仅仅是妄想,其中的线路、枢纽变电站排布是如此的科学且严谨,不经过细致的研究与计算根本排不出这样的图,即便是陈延睿本人穷尽所想,搞这么一幅规划图出来怕也要组个团队耗时一年半载。

张逸夫这家伙难道可以在睡梦中进行研究么?

常思平,同样惊讶,搞动力的专家,也许不会对电网图太过感冒,但当他翻页看到下一章结构图的时候,后身一激灵,整个人直接抖了一下。

【超临界机组设想规划】这是一个可以多么大的课题!

在热力学上,当压力达到22.1兆帕时,汽化热等于零,汽水间的密度差也等于零,直白来说,在这个级别的压力下,你将可以用最小的付出达成发电过程中的汽水循环,这就是可怕的物理学力量,可以生生将燃煤机组的热效率提高整整一个层级。然而其中的难度也是巨大的,日美研究发展了几十年,应用依然有限,至于中国,到常思平坐在这里为止,还没有进行过任何实质性研究,只是处于一个观望阶段。

常思平搞了一辈子动力,确实自己偶尔也会有些想法,但现实需求、财力、资源等等因素都让他无法引申出更深一步的思考,而张逸夫给出的这幅超临界机组设想图,瞬间又打开了常思平心中那扇锁住的门。

对他来说,这辈子最多最多,也就与亚临界沾沾边了,超越那条热力学上的边界的事情,轮不到他来做了。

可张逸夫抛出这幅图的意思就是,你可以来做。

至于后面的流化机床、大型空冷、联合循环这些同样震撼人的概念,在“超临界”三个字面前,都变得那么不值一提。

两位老人表现出的那种极度震撼,同样也震撼到了常江。

实际上就自动化方面,张逸夫在之前与他的深谈中也曾震撼过他,但这可以理解,软件这种东西发展很快,也许张逸夫有什么渠道率先了解到了国外的信息,就像华长青那样,知识上领先个三五年而已。

可要让常思平和陈延睿动容的东西,绝非这么简单,无论是动力工业还是电力系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马拉松,二老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人,对国际上的情况必定有所了解,能让他们露出这种表情的东西,必须是极度领先,极度震撼的。(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