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回 大闹杜郞口(一)(2 / 2)

加入书签

“把枪和子弹都扔到沟上去。”韩行又大呼道。

这些伪军纷纷把枪和子弹都扔上了沟沿,他们没了武器,就更老实了。

上面的武工队员收起了枪支弹药。武工队员用枪顶着这些伪军,叫他们解下了裤腰带,提着裤子到一边集合。

这时候,吴小明从前边下来了,他也就是一个人,一支枪,个子也不高,显得并没有什么强大。

伪军们这才发现上了当,所谓的伏兵,也就是单人单枪。但是天底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再后悔也晚了。

再往后根据地的形势略有好转,教场铺牛金山据点的鬼子,在我抗日武装的打击下被迫撤走,茌平县大队也从根据地的边缘地区返回了根据地。但是,茌八区伪区长袁长鸣却非常猖狂,死心塌地地充当汉奸。

我县大队十五六个人去杜郎**动,与袁长鸣的队伍遭遇。五六名县大队队员牺牲负伤,一名队员受伤被俘。袁长鸣用绳子拴住了这名队员的脚,用牛拖往袁庄据点。

农村的地上坑坑洼洼,袁长鸣叫伪军使劲地赶着这头牛。路上洒满了这名伤员的鲜血,就连骨头也不断地被颠落下来。伤员的惨叫声喊了一路,而这个没有人性的袁长鸣却一直没有叫这头牛停步。

消息传到了根据地,战士们一个个恨得是牙根痒痒,国际公约,善待俘虏,惨害伤员,这算什么本事。人就是犯了法,也就是一刀之罪,这样叫伤员活受,和过去的凌迟什么两样,真是真是的……这个袁长鸣根本就不算个人!

茌平县委立即决定,叫武工队除掉这个十恶不赦的袁长鸣。

韩行接到任务,立刻到杜郎口附近的八仙庙一带活动。

刚到了八仙庙,群众就来报告说:“袁长鸣杀了我县大队队员后,更加嚣张了,这几天还到这一带牵牛抓丁,残害百姓。”他们纷纷要求,除掉这个祸害,还告诉说,明天就是杜郎口集,这个袁长鸣是每集必到。他以为这是他的地盘,每次赶集只带一两个人。

接到了这个情报,韩行叫队员们好好休息,准备明天的行动,并告诉县大队,叫他们配合着行动。

第二天小晌午的时候,韩行带着张小三几个,还有县大队的四五个人,打扮成老百姓赶集的样子,从八仙庙出发,经营子口,直奔杜郎口东门。

赶集对于农村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与愉快的事情,通常只有在赶集的日子里,他们才可以完成许多平日里无法完成的事情。于是每一个地方都会根据本地的需求,同时参考周边村庄人数,田地农活的季节与彼此之间的交通等众多因素,制定出不同的赶集日期。

或逢三、八,或逢四、九,或做一、六,不管赶什么样的日子,均按农历来计算。通常附近各地的集市都不会重叠,这样的计算方式全面的兼顾到了村与村,区与区之间的关系与利益。

这也利于行贩们到处行商,当然每一个地方的集市过于频繁也是行不通的,落后的农村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买卖。

赶集之日,方圆一二十里甚至更远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集市上好象涌动着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成为这个古老农村的独特风景。

集上的物品真是丰富而多彩,卖什么的都有。顺着东门看去,只见集市两边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商品。除了坐地商以外,还有流动商贩,在人群里穿梭着推销自己的商品,象穿糖葫芦、棉花糖,各种糕点,香烟之类的。

这就把本来不宽的街道挤得更是水泄不通。越是拥挤,小孩子越是欢乐,也给某些小偷提供了方便。

黑瓷碗一只接一只摆放在大案板上,里面盛着黄灿灿的汤水,即解渴又便宜,这是大碗茶。几口大铁锅一字排开,红亮亮,油晃晃透着诱人香味,大块大块的狗肉早已炖的骨酥肉烂,这是顶顶有名的李家狗肉铺。白如雪,形如奶、入口即化、一个个整齐的码放在热气腾腾的蒸笼里,那是牛奶糕。一大盆一大盆滑溜溜、黄橙橙一块一块的红薯粉用井水浸泡着,那是又酸又爽口的凉粉。

一个小偷在李大中的身上一蹭,然后赶紧溜了。他溜到了一边,拿出偷来的钱一看,骂了一句:“就这两个钱?就这两个钱,还来赶集!”可是当他摸了摸自己荷包(当地人口袋叫荷包)的时候,突然大吃一惊:“坏了,失手了,做贼的碰到劫道的,自己的钱反而被偷了。”

他知道这是遇到高手了,怎么想怎么觉得窝囊,又返过头来,寻找着李大中。从哪里跌倒的,要从哪里爬起来,这是他的信条。要不,这一阵子没得好!

那些卖假药的嘴巴很甜,一个卖猪药的,看着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就开始说话了:“先生的药,出在云南的鸡爪山,上山不出下山出,猪儿吃了我的药,格外肯长膘。先生的药,买点送点添点儿,猪儿吃了长了内膘长外膘,嘴巴不会在猪槽敲。大哥大姐,大爷大妈,我这个药不吹牛皮是灵药,你们买回家,中午就拿给你的猪儿吃,吃了马上就见效。要是没有见效,第二天你们把我的摊子砸了当鼓敲。”

李大中一听就烦了,骂道:“你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上哪里找你去。这些假药害死个人,看我一脚把他的摊子踢了。”

吴小明赶紧劝阻他说:“你这个李大中呀,就少给我们添麻烦吧!上次你就好管闲事,差点儿给惹出了大乱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