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一章 入主洛阳(2 / 2)

加入书签

这就是古代战争的真理,也是兵法所在,就算要争取官员投靠,也不会是这种顽固不化地人,说白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仁慈的对待拼死抵抗者,那又怎么样对待一开始就投靠者?

拼死抵抗者,从无可活之理。

只有在英雄童话,或者演义中,才会有这种抵抗越激烈,越受重用的事情,或者现实中具备更多筹码和利益者,才可稍稍改变这个定理。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军中气氛越来越紧张。为了这次攻城,一切辎重供应更是准备充足,这时,可移动的望台“巢车”和“楼车”,能在高处窥望城内的情况,或发箭助攻,已经在移动之中,一辆辆布满着整个战场前沿。

一般来说,大城都有护城河,因此攻城战的第一步是“越壕”,就算战事没有开始,但是二万民兵(臣服郡县而来的兵员),都身边带有一只麻袋,以及一些车子,都已经装满了土石,准备一旦开战,就不顾死伤,囊土运石,推入壕中,把护城河填平。

而大量,数百木坦克也准备,木坦克是四**车,上有厚土和湿透的棉被,不怕弓矢,亦不惧石击,并且不容易燃烧,其下可隐藏数十战士,在掩护攻城具有奇效。

虽然大型投石机只运来二辆,但是中小型地都已经在动员,只是这种投石机,射程都在100米内,因此都在城上射击范围,一旦开战,损失也会非常惨重。

虽然没有正式开战,但是这种惨烈攻城战的气氛,已经一分比一分浓重。

连杨宣凝也再无丝毫悠闲之意,虽然说,城中大半是民兵,精锐不多,虽然说,隋炀帝已死,城中斗志已弱,虽然说,先发致人,炮轰阁楼,虽然说,城中再无粮食外给,虽然说,城中有内应,等战到关键时就可出动,洛阳迟早得破,但是一旦真的开战,以洛阳城地厚实,就算十辆破城机全部到,就算所有条件全部具备,要攻下此城,也起码付出五万以上的代价。

时间一点又一点地过去,杨宣凝已经脱去帝服,穿上了黄金盔甲,他高踞于高台之上,目光闪闪。心神却平静如水。

时间已经接近中午,杨宣凝挥出手来,准备下达命令。

就在这时。只听轰然一声,洛阳城门大开。

为首一人。果是皇太孙杨,他不再穿着皇太孙地储君之服,就是白衣,背上还背着荆条,后面。就是司马德勘和裴行随之,还有文武大臣百人,一起过来遥遥见之,杨宣凝顿时松了一口气,但是又叹了一口气。

“王上,杨一降,三十六年隋朝自此而亡,王上英明聪惠,神武豁达。白手起家,三年之内,扫平南方。今得洛阳,天下指日可得。论古往今来。唯王上第一,王上何叹之有?”李播上前一步。说着。

杨宣凝扫过一眼,见杜伏威、尉迟敬德、徐世绩、程知节、单雄信等将,都全部拜伏于地,说着:“全仗王上英明,奉天承运,才得今日之业!”

杨宣凝大喜,虽然他也发觉了一些新来降官降将庆贺之余,也有一丝复杂的神色,但是天下易统,本是常情,当下也不理会,说着:“全靠诸卿之力,才有今日,入得洛阳,不许掠夺,寡人稍后,就有赏赐。”

顿时,各传令官将此事宣告全军,一时间,三军欢喜雀跃,满山雷动,将卒不分贵贱尊卑,皆相拥庆贺,振臂高呼。欢呼之声传到洛阳城内外。

而这时,负荆条,慢慢走在半路地杨闻之,黯然落泪,叹地说:“我大隋高祖,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神光满室,其后,三让而受天命,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建大隋,又灭陈朝,统一全国,突厥可汗尊之圣人天可汗,愿为藩属永世归顺,千万世为圣朝典牛马。又建三省六部制,如此辉煌之业,竟没于我,岂不悲乎?”

司马德勘连忙看了看后面,拉了拉他的衣,沉声说着:“殿下,千万不可再出此言。”

杨一惊,顿时醒悟过来,后面大臣,刚才还是自己的臣子,但是此时已经不是,就凭着刚才群起逼自己出降,再无丝毫君臣之义,听得这种语言,还不立刻向新主报告以示其忠,再说下去,立刻是杀身之祸,当下立刻闭口不言。

而在这时,杨宣凝也对着李播说着:“高祖,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创业垂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同文共轨,想不到三十六年就亡,可见,大功于世,也非长治之理。”

李播却又笑着回答:“高祖虽广,安及陛下?陛下十七举事,十九称王,今二十称帝,自古以来,前古未比。以后一统天下,只要兴汉统,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祀上帝,尊极配天,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自是千古一帝,汉高祖,也不及陛下,此真是受命于天,如日临照于万民,真天子也!”

地确,他白手起家,区区二十,就到现在的基业,只要不出弊端,以后几年统一天下,那论得开国武功,谁能及他?

就算二世而亡,千古之下,后世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武功第一,更胜秦皇汉武。

如果再有贞观之治地程度,延国几百年,那就成为后世无人可以超越的帝道颠峰了。

千古一帝,已得一半,余者也可及。

就在这时,杨已经引至,沿途刀枪耀日,旗帜蔽野。杨进到高台之下,跪在地上,虽然这时他没有传国玉玺,但是实际上,天子有九宝,其它玉玺,自然高举奉上,并且俯首请罪,而大臣全部跪在后面。

杨宣凝笑着对李播说着:“古贤不杀亡国之君,吾不可违之也。”

说着,便下高台,受了玉玺,扶起杨,亲解其北上的荆条,说着:“寡人虽应天命,为真天子,也不忘当日圣上之恩也,圣上之崩,寡人心痛之极,誓必报李家逆族弑君之罪。”

又对着后面的大臣说着:“诸卿请起,诸位都是国之柱石,以后天下事,还多依靠各位卿家了。”

这一话一出,明显表明了政治态度,所有原本隋朝的大臣,都立刻伏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上起驾入都。”

虽得了洛阳,但是户口、粮册、官符、绶印一一交割,也不是一时半时地事情。

数万军中拥戴,入得城来,直开皇宫,这时原本禁军全部撤离,让杨宣凝占有,到了洛阳皇宫,才见得雕栏玉砌、曲榭回廊,规模宏丽,构筑精工。流光溢彩,目不暇接,宫女数千,个个美丽,不敢怠慢,皆到阶下列队迎接,跪拜在地,山喊万岁。

杨宣凝默然不言,几与梦中,命运之奇,今可见之。

最新全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