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长安事急(2 / 2)

加入书签

虞绰为礼部尚书,魏征为刑部尚书,李百药为户部尚书,鲁妙子为工部尚书,兵部的刘子原本为兵部侍郎,现在提拔成兵部尚书,至于商部,新建,原本没有人选,现在却已经有了人选了。

早已经有了准备的礼部尚书虞绰说着:“回禀王上,王后之礼仪,臣已经拟订大半,只是还请王上确定,是行藩王王后之礼,还是天下皇后之礼?”

杨宣凝现在虽称唐王,但是实际上就是独立王国,并且日后肯定要登基称帝,因此虞绰地意思是,到底按照藩王王后地礼仪,还是皇后地礼仪办事。

杨宣凝接过折子,稍看了一下,对这些规矩也不大懂,但是他也不必懂,只要知道大意就可,当下就说着:“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是按照藩王礼仪来吧,不过,寡人日后可以弥补,只是现在委屈了王后,因此只要不逾矩,稍稍隆重些也不妨。”

虞绰顿时心领神会,说着:“臣明白。”

杨宣凝见他没有意见,于是又说着:“寡人大婚后,要封宋师道,各位有何意见?”

“王上,先要恭喜王上,王上大婚,确定后宫正统,实是大善,与国与家都有大利,而且此次宋阀臣服,虽然也提了不少条件,但是臣认为,还是利大于弊,毕竟岭南之地,若非背靠我方腹地,实是鸡肋,现在解决后顾之忧,王上才可统一天下。”李播作为内阁首相,先上来说着:“毕竟每年还可得一些赋税,也可招一些兵,声势上,也是大盛,对王上大业有大益。”

“甚好,那宋师道的位置?”

“禀王上,还是延封镇南公爵位,并且宋阀掌控南方贸易多年,可封宋师道为商部尚书之职。”这时,魏征上前开口说话。

宋师道为商部尚书,就要留在会稽,杨宣凝心中一喜,笑着:“甚好,就如此办理。”

“还有一事,此南下,征服三郡,也算是大捷,你等商论过,就给个赏赐,天下未定,这赏赐也是鼓励将士立功。”

兵部尚书刘子还没有参与内阁地资格,因此也由李播回答:“臣领命,回去,就责兵部统计战功,一一封赏。”

“恩,内阁各大臣,以及各部,居中协调有功,也该加俸,萌子弟为官。”杨宣凝

这是为了让内阁各部协调的意思。

“谢王上。”

“海关贸易之利,已经统计出来了吗?”

“王上,半年贸易之利,已获利四十万两白银,这大大有利于国仓,也有利于白银入流,以稳固国家之货币,只是制钱之铜,还是不足,因此民间铜钱尚是不足。”户部尚书李百药说着。

“王上,开矿这事,这时我们不可动,太过劳民伤财了。”工部尚书鲁妙子连忙说着。

“这寡人知道。”杨宣凝表态说着。

古时的技术、卫生、待遇等工作条件,矿工实在是件苦不堪言地差事,为了开矿。会占用大量的青壮劳力,条件如此差,一个不注意就容易激起民变,为枭雄所用,实是不可。

再说,总体上。中国铜矿并不多,想了想,杨宣凝只能说着:“目前只有帛钱并用了,这事,只有等以后解决,只是,要定个标准。”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足够的货物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个世界。虽然黄金和白银相对充足,但是追究下去,也发觉作为最基本货币地铜钱不足。

随着均田制度实行后。民间工业、商业加速发展,货币需要,势必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借鉴日后唐朝的一个著名的制度“帛钱并用”。

换句话说,就是以丝帛为货币单位,而这时,纺织业已经在南方初步兴起,而扬州等地特别繁荣。

“工部之下,设少府。少府之下。再设织染署。鲁卿,你制得制度。民间织布,官家织丝帛,丝帛统一格式和质量,严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销售,如私造,勘当得实,先决杖三十,首者流放,物没入官。”杨宣凝说着,这其实就是历史上唐朝的政策,唐朝不得不以丝帛作为货币,才能满足经济需要,营造如此繁荣之世,当然要严格控制了:“并且规定丝帛和铜钱,已经金银的兑换,民间不许拒收。”

“是,臣领命。”

“这次我回来,也是为了圣上之事,圣上封我为唐王,又命我解决杜伏威地事情,这正是二利地事情,我不日就起兵,对峙宣城郡,以牵制杜伏威,让他再也无暇外顾,至于李密占有洛东仓……正巧拦在路上,这就必须圣上自己解决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问着:“李密还没有动静吗?”

“禀王上,李密称魏公。置官属,以房彦藻为左长史,元真右长史,杨德方左司马,郑德韬右司马。其将帅各有差。裴仁基投之,势力已相当庞大,而翟让所部王儒信,劝之总统众务,以夺密权,而见二者都不可共存,只是现在还没有爆发。”说到这里,李播禀告的说着。

杨宣凝很是迷惑,按照历史,早应该爆发了呀,但是也许正因为形式大变,隋炀帝要北上还都地事情,也瞒不过人,因此李密不敢现在动手,以免瓦岗军大乱,反被隋炀帝趁机攻散,不过,这矛盾爆发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就说着:“与有关诸将联系,一旦有变,大可接引其中部属。”

“王上放心,此时,宋阀臣服,王上声势天下第一,只要瓦岗军内乱,说得归降,也是容易的事情。”

“恩,那就让圣上解决瓦岗军吧,哈哈。”杨宣凝不以为意,然后见得天色已晚,又说着:“天色已晚,各卿用过晚膳再回去吧!”

说完,就吩咐开宴,顿时,一个个侍女川流不息,端着御制膳具送将上来,又有丝竹管弦之声次第响起。

各人都落座,只是各人都是大臣,都很是斯文,酒也多饮,准备稍稍吃过,就告辞,以免误了禁宫关闭的时辰,而这时,宋玉致还不是正式王后,也就不出席了。

杨宣凝待要说话,就听禀告,原来是李淳风求见,诸人都是一惊。宣了之后,见得李淳风进来,端正脸容,就问着:“发生甚么事?”

李淳风低声而沉稳地禀告说:“王上,最近消息,李渊已破霍邑,急速进军长安,关中各大族豪强纷纷投效,兵力已至15万人|||安,攻打甚急,而长安兵力不足,人心又乱,显是难以抗拒多少时日。”

杨宣凝如若触电,全身一震,李阀终于要取下长安了,这样一来,关中就是它的囊中之物了,这个道理,谁都明白。

但是,没有多少时间,他又冷笑的说着:“这事,圣上比我急,长安如落,圣上就再失要地,近日大婚,大婚之后,就出兵牵制甚至打败杜伏威,让圣上北上。”

最新全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