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民族(2 / 2)

加入书签

更何况,子龙所说的,却也是对他这等回民暴乱的问题,就是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最好的反击,他听了之后,也是不禁反思起来,良久之后,只得苦笑一声,高呼一声“陛下英明”,然后退入了班中。

他这一退下,却也是让朝堂炸开了锅。朝堂之上诸位大臣,不说都学富五车,至少都是有本事的能人,不论他的本事是正是邪!

如今这经历过大劫的陛下,非但突然对政务上了心,还在朝堂之上,公开与一名大臣讨论起回民暴乱这种政务的问题来,却是让诸位大臣眼前一亮。

拒谏怠政的皇帝,才是最让他们头痛的,而像子龙这样,能够与大臣讨论,还能听取大臣意见之后,再进行讨论的皇帝,才是让他们高兴的。

因此一个大臣刚刚铩羽而归,却让更多的大臣都跳出来,一个个的都是尽自己所能,去思考,去提出这回民暴乱的种种可能来。

可他们或许在庙堂太久,说了许多原因,却终究不是子龙要的答案。

可子龙也是面带微笑,一一听取之后,又反思良久,觉得有理,就记录下来,没理的,却也是找出其中漏洞,反馈给大臣。

一时间,这以往争执、吵闹的朝堂,倒第一次出现这种君臣相谐的场景。令得李东阳、杨廷和等人看得目瞪口呆,差点也忍不住出头说话了。

只是他们还没来得及说,大部分观点都已经被说完。

子龙见下面群臣渐渐都说完,不禁也是有些疲累的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再好好看了看自己记录下来的东西,然后才一脸笑意的说道:“今天朝会,能与诸卿讨教,倒真是一大快事,日后但有什么要说的,要进谏的,诸卿都可以与今天这般,不必忌讳!朕今天下旨,有朕一日在位,不以言者入罪!”

其实在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就曾经形成过不成文的规定,不以言者入罪!

可是太祖的规矩,一来针对的是负责监察的都察院,以及六科给事中,二来因为历任皇帝性情不同,这条政策的执行自然也出现了不同的偏差。

但今日子龙郑重其事的下了这道旨意,非但是强调了这个言者无罪的政策,更是把这个范围,从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给扩大到了整个官僚阶层。

这让这些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信奉君王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的大臣们都是高兴不已,就是李东阳,也是脸上罕见的布满了笑意,抚须微笑,看着子龙满是满意。

而李东阳更是出面,领着群臣一起,对着子龙山呼万岁,在庆幸有子龙这么一个好君主,出现在了大明衰败之时。

等受了李东阳领着群臣的这一礼之后,子龙等群臣稍微冷静了一下,然后才缓缓说道:“朕刚刚与诸卿讨论了诸多回民暴乱的种种可能,其中有人意见虽然朕不认同,可有些意见,倒真是让朕眼前一亮!

诸卿方才说的,朕觉得对的,都已经记录在册,待得朕差人去查访清楚,然后再针对这些意见,分别嘉奖一应人等,并且再恳请诸卿,根据这些意见,提出解决办法来!”

这倒是子龙真心的话,想起当初凤翔府回民暴乱,马风月一家无辜被杀,无数回民、汉民,大明将士无辜蒙难,子龙都觉得极为痛心。

他久在宁夏,也与回民打过许多交道。觉得回民虽然与中原汉民信仰不同,但大部分回民,都与中原汉明一样,颇为良善。

如若继续放任不管,回民很可能还会因为某些原因,再次暴乱。这是子龙不想见到的,他只愿自己在位的这些年,不说能风调雨顺,至少也要国泰民安,战事不兴!

因此这些大臣所说的意见,虽然有些不切合实际,可有些倒是可以去查证一番,如果真的可行,自然要去实施的。

子龙这番话,更是谦虚到极点,又是让下方群臣感动不已,一起歌功颂德了一番,等这些客套完之后,子龙才又接着说道:

“朕想要的,不单单是你们的称颂,而是天下万民的称颂,而这天下万民,就包括了回民!

所以,在你们之前,朕就查阅了卷宗,在思考,这同为大明治下的回民,为何暴乱的次数,却远远高于我们汉民,甚至于其他的苗民等少数民族!

好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朕虽不擅长政务,可在埋首卷宗的时候,总算发现了一条回民与汉民之间的差异!”

到了现在,朝堂之上的大臣都已经对子龙极为满意,也渐渐知道,这位皇帝要说什么,因此他这么一说,杨廷和也是接下话头,说道:“敢请陛下示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