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定陵之谜(2 / 2)

加入书签

“奥?怎么破解的?”

满足一个人的职业病,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她“一吐为快”。

“五十年代末吧!在河北挖出了万历皇帝的墓,结果发现他的鞋子一个薄一个厚,差距约有三厘米,于是就监测了尸骨。”

“这说明啥?”我接着问。

“说明他两条腿不一样长,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是个瘸子!”

这倒真的引起我好奇心了:“瘸子和不理朝政啥关系?”

吴静涵微微笑了笑:“这你就不懂了吧?残疾人大都心理上很敏感,即便是皇帝也不会例外,这可能是他后期颓废的原因……”

作为一国之主,如果是瘸子的话,身体有缺陷的话,肯定会被其他人笑话,万历皇帝从小就有阴影,这次当上皇帝之后,全国人民都要面对这个瘸腿的皇帝,内心的卑微让万历皇帝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很多人说明朝之所以会灭亡,和万历不上朝有很大关系。

有人认为万历为什么28年不上朝的原因就是因为腿部疾病。

万历皇帝起先执政时候,对待朝廷还是比较热情,经常忙到深夜,他想让老百姓在他的带领下都过上好的生活,在执政初期还有张居正为他分担业务,有很多决定都是由张居正来执行,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就开始颓废日子,每天都不上朝,这个情形长达约三十年时间。

三十年不上朝导致万历连大臣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国家有什么事情,万历都不能第一时间知道,重要的决定都是一拖再拖,张居正去世是不上朝的一个原因,万历自身的腿疾也是他不上朝的原因之一,不想去面对这一问题,常年不理朝政,也就有亡'国之君称号。

在1958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开始对万历皇帝的墓进行研究,看到他的尸骨之后,才知道万历皇帝的两个腿是不一样长,一个骨头短一个骨头长,可以确定史书中记载万历皇帝有腿疾是正确的,这次确实得到证实。

“奥!万历皇帝的古墓没有被盗墓贼光顾?”我继续故作好奇地问。

吴静涵摇了摇头:“没有……

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叫定陵,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被开发的地下宫殿,但实际上考古人员最初想要发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对定陵的发掘只是一次意外,然而这次意外让考古人员至今想来仍惊魂不定。

已80岁高龄的定陵发掘亲历者,当年的发掘队队长赵其昌老人告诉记者,他担任考古队长时不过是个20几岁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当初让他担任考古队长,感觉胆战心惊。

而且鉴于长陵勘探毫无线索,所以向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请示,找一座规模稍小的陵寝“试掘”一下。考虑到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

而且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所以发掘长陵改为发掘定陵。

工作队来到定陵后,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

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

后来经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亲临现场勘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也估计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民工意外发现定陵“钥匙”

由于发掘工作量大,发掘委员会雇请了十三陵周围村庄的农民60多人。1956年5月17日,发掘定陵的第一锹土在这天铲起。发掘工程是在宝城内侧对着那个发现的洞口外挖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深沟,目的是摸摸情况。

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

吴晗和夏鼐闻讯后驱车赶到工地,一致作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的结论。

10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

进入1956年9月后,一直不太顺利的发掘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一名参与发掘的民工栾世海意外地在土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字迹的小石碑,小石碑上刻有这样一段话——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块小石碑后来被考古队称做“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至今还安静地躺在定陵博物馆展室的玻璃柜中。

在明代,人们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显然,这块小石条明确提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就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考古队挖开了第三条探沟。

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全长40米,这便是“石隧道”。找到“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

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

这一天是1957年5月17日,从工作队挖下第一锹土,到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花了一周年。

戴着防毒面具下地宫

自找到金刚墙的一刻起,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参与发掘的民工中流传,有的说陵内布满了毒箭、飞刀、毒气,有的说地宫前设置了陷阱,人踩上去就会翻。

为保障队员们的安全,考古队还是决定,队员们戴着防毒面具进入金刚墙内。

定陵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30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

最令人惋惜的是1966年“十年浩劫”席卷华'夏大地,已沉睡数百年的万历帝后三人也未能幸免。在红色小战士“打到地主阶级的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荡然无存。”

比历史课还繁琐,我直接听不下去了。

“吴老师,咱下课休息休息吧?”

吴静涵正说的来劲,明显愣了一下:“啥老师?啥上课?你说的……”

话没说完,自己也明白了,红着脸使劲在我胳膊上拧了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