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舍不了孩子套不着狼(1 / 2)

加入书签

第十八章 舍不了孩子套不着狼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赛上首次夺得了世界冠军的奖牌。

而这一天,我们的主人公李思明同志离开北京正好半个月,这些天里他倒是将香港逛了个遍。曾智对他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颇为不满。

我说,你不是说要拍电影挣大钱吗曾智问道。

是啊,我是说过李思明坐在沙发上,和小刀一样盯着电视看。

可是你整天不是窝在家里,就是逛街,这可不是一位自称要做导演的人要做的事情。曾智道。他看上去比李思明还要急。

你急了

我急我可不急,我是出于朋友的忠告曾智否认道,他对李思明什么事都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子不满。

你以为我在玩不,你以为我玩的时候,我是在思考。你以为我在思考的时候,我是在休息。李思明这些天确实是在思考,不过可没他说得那么玄乎。

你坐在这里抽着烟,看着电视,这就是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曾智气不打一处来。

你不要生气,明天就开工。李思明坐直了腰板,明天你给我找个编剧,咱拍电影得有一个剧本不是

这个没问题,不过你要什么样的卖座的编剧可不好找,这些人一般都有合同在身

那就随便找个会写字的就行

你不是在说梦话吧曾智摸了摸李思明的额头。

那就找那些文笔还可以,但却一腔热血无人赏识,大叹世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的人吧李思明推开曾智的手。

为什么

故事都在我这里。李思明指着自己的脑袋,看到曾智有些不相信的神情,笑着道,当年在大兴的时候,那些剧本不都是我写的

那你怎么不写,这样还可以节省开支呢曾智又冒出了个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正是李思明请一个电影编剧的原因,因为李思明可没有写过电影剧本的经验,在香港当编剧的不少,文笔不错的人很多,有许多导演自己就是个编剧,关键是在于创意也就是构思。李思明看得大片太多,脑子里的故事太多,他需要一个编剧将这些故事变成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剧本。香港电影的一个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紧凑,不像大陆的电影往往拖泥带水的,让人看得倒胃口,这就是香港编剧们说故事的功底。

咱那不是舞台剧嘛,这次是电影,所以需要一个编剧。李思明道。

好吧。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我保证你明天就可以见到。

我今天才发现你更想拍电影。

那当然,谁不想挣钱反正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人顶着。曾智指着李思明道,这万一要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也能沾点光不是

你倒是打着如意算盘。不过,你就这样对我没有信心李思明道。

你要是谦虚一点,我倒是不介意可以对你提高点信心。曾智道。

关于信心,李思明自认为除了对剧本和创意有点信心外,其它的东西都没信心,不过他有着不撞得头破血流不回头的意志,如果不试试的话,他对自己的意志力恐怕也会产生怀疑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李思明只好拿这名话自勉,他准备好了失败一次,积累一下当一个电影导演的经验,然后再决定在不在这个行业大干一番。不过他这个打算,要是说给曾智知道,恐怕要和自己拼命的。所以他装作很有信心的样子,比最有实力的经验丰富的导演还要牛气烘烘的,让这个同样想挣钱的兄弟任劳任怨地陪着自己打拼。

香港的编剧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属于电视台的编剧,也就是电视台雇员,这些编剧领月薪,按量完成工作量,通常收入比较固定,属于中产阶级。另一种是自由身的电视剧编剧。这些编剧均是资深电视编剧或从电影行转过来的原电影编剧,在讨厌了电视台死板工作环境和觉得再在电视台混下去没有意思,就出走到外面,成为许许多多独立电影或电视的项目编剧。

最后一种编剧是只写电影剧本的电影编剧,多数剧本由一人完成而不是像电视编剧那样由两人或以上来完成。这一种编剧在电影业最红火的时候最多,但是知名的编剧都是跟电影公司签的合约,干得好的还有分红之类的,干得不好的只有月薪可拿,要是经常拿不出好的剧本可就得面临失业的危险。电影编剧还有一种,就是那种拿着自己的作品到处递稿的那种,这种人最惨,通常是无人赏识弄得穷困潦倒,只得长吁短叹呜呼哀哉。

而绝大多数内地编剧都另有身份,最普遍的行当就是作家。作家和编剧的不可分割是中国特色,作家和编剧的相互转化,导致和剧本至少可以卖两次钱。香港的编剧却更具有专业性,大多数人为着生计码字,大陆的编剧往往想跟导演较劲。

曾智找得就是这种穷困潦倒的编剧,不知他是为了省钱还是真地找不到。李思明跟这名编剧是在尖沙咀喜来登的咖啡厅见的面,此人名叫梅前,正是没钱的谐音,估计他老爸给他起名时没想到会有这个意思。梅编剧戴着一副很有深度的眼镜,头发凌乱不堪,身上的西装好似刚从箱底翻出来,折痕挺深的,一副很落难的样子。

曾先生,您好梅编剧进了咖啡厅见着了曾智,一弯腰鞠躬到底,看来这个动作他做得挺熟的,听说您有活吩咐我去干他那厚厚的镜片背后闪耀着激动的光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